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與鳳凰會的密令之沒看小說版的電影觀點

是的,我從來沒有看完任何一部哈利波特的小說,最長的紀錄是看了大約不到四分之一的「神秘的魔法石」。為什麼不看?我想並非「哈利波特」本身的問題,而是我的個人口味和一些陰錯陽差,或許有一天,我會下定決心一次把所有的小說讀完也不一定。

但是神奇的是,我卻每一集哈利波特的電影都看過,一開始是自己好奇,後來不想繼續追片,但是可能有朋友相約,或是家中的小孩想看,於是我就以「陪客」的身分進了電影院。我身邊有不少哈利波特的書迷,當然也是每一集電影都追,所以我也因此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就是我看完前面的五集電影,每一次的感想都和這些朋友大相逕庭,我覺得好看的地方,他們不認同,他們覺得好看的地方,我卻沒有被感動。

或許這就是小說既定的架構與哈利波特歷來導演的一種對抗。就算其中有幾集的電影我不喜歡它的整體手法,但是撇開個人口味後我還是必須承認,哈利波特電影版確實每一部都是很用心的改編之作,每一部的改編以及每一位導演,都在對抗小說的框架並試圖放入自己的創意元素。這麼漫長的小說系列,這麼執著的翻拍追趕,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都是近代通俗藝術難得一見的創舉。

回到哈利波特電影的部分,在經過了五集之後,我個人最喜歡的是「阿茲卡班的逃犯」和最新的「鳳凰會的密令」,因為這兩集的敘事手法最一氣呵成,沒有為了顧及小說而參雜了過多的東西,反而以導演或電影編劇主觀的觀點來引導整個故事的進行,但是也因此讓故事的焦點明確、集中,也讓主角哈利波特與幾個故事中的要角有最多發揮的空間。因為我沒有看過小說,所以我不會為了刪減任何段落而覺得可惜,我也不會為了任何一個在小說中受歡迎的角色在電影中被忽略而氣憤。也因此我看到的是在這兩集電影中,匠心獨具的風格和節奏明快有序的鋪陳,

 好吧!我承認我確實是喜歡蓋瑞歐德曼這個演員,也因此欣賞他演出的天狼星一角。我不知道原本小說中的天狼星是什麼形象,但是電影「阿茲卡班的逃犯」和「鳳凰會的密令」裡面的天狼星與哈利波特的互動,是這兩部會令我覺得最精采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這個原因和必須和另外一個元素相配合才能產生火花。

對於奇幻小說裡面的英雄冒險,我喜歡的是將英雄歷練與個人的心理成長做出互動對比的模式。例如「魔戒」就是一個經典的例子,真正的奇幻旅程,其實底蘊就是一種心理鍛鍊、一種精神分析。我也喜歡故事不要停留在英雄的成功,而應該深入的去探討英雄的墮落、失敗、掙扎與痛苦,並須讓光明與黑暗兩個層面達到一個互補的比重,然後真正的偉大、榮耀才會動人,除了「魔戒」,從遊戲模組出發進而躍升文學經典的「龍槍編年史」是另一個好例子,不管是個人內心、或是整個世界的光暗互動,「龍槍」都有精彩的鋪陳。

或許這也是讓我無法非常喜歡前兩部哈利波特電影的原因。但是「阿茲卡班的逃犯」和「鳳凰會的密令」卻讓我完全改觀,不僅整部電影一直沉浸在一種陰鬱的風格中,而且藍黑色的基調也帶出了詭異奇幻的氣氛。這兩部電影中哈利波特各自面臨了重要的心理障礙必須超越,而電影的重心也非常集中的偏重於哈利波特的個人成長。擁有魔法、擁有傳奇身世、擁有不請自來的神秘力量的哈利波特,這是標準的神話英雄形象,但是如何去控制、正視自己的力量,如何去處理力量的反噬,如何不讓力量蒙蔽了自己的心智,以及如何不斷的看出力量下的危機並超越,這才是從古至今的神話英雄故事精彩之處。而我非常喜歡「阿茲卡班的逃犯」和「鳳凰會的密令」中的哈利波特選擇了這個主題來發揮。

在這兩部電影中的魔法世界,也擺脫單一華麗,或是正邪二元的世界觀,而呈現出多方力量間的互動抗衡、爾虞我詐,光明中有墮落,黑暗中也能有光明的種子。這兩部電影除了從各種機關密室、魔法種族來表現魔法世界的華麗外,也能夠從政治、社會的角度去鋪陳魔法世界的文化層面,這也是我覺得很欣賞的地方。「火盃的考驗」雖然有各種魔法派系的大遊行,但是並非是文化心靈層面的深度描述。另外我也很喜歡「鳳凰會的密令」的開場,雖然每次都會從現實世界展開故事,但是這一次那個暴風下的盪鞦韆、壓抑沉鬱的哈利波特、和骯髒汙穢的下水道,都把哈利波特的世界觀拓展到一個新的層面,我們終於想到除了「魔法世界」外,還有一個我們正在居住的「現實世界」阿!雖然描述不多,但是我還真希望這兩個世界能夠多一些這種類型的「真實」互動。

而前面各種元素的調和劑就是天狼星這個角色。每個神話故事都需要一個智慧老人,而這兩集哈利波特的智慧老人與其說是鄧不利多,不如說是天狼星。天狼星不僅為哈利波特帶來他所不知道的真相,而且為哈利波特帶來了適度的指引,最重要的是在哈利波特面臨內心最大的魔障時,天狼星發揮了支持與鼓勵哈利波特作出選擇的力量。如果說哈利波特還是兒童文學著作(或是兒童電影)的話,天狼星與阿利波特的互動就是最值得討論的題材。

我也不會不喜歡「火盃的考驗」那種華麗動感的風格,而且我真的沒看過小說,我只是以一個純粹看「電影」的心態,來聊聊上述我對於這五集電影的心得。

雨天台北的公車司機

我一直都對「搭公車」存在著一種「緊張感」。當你也曾經站在車外被恍神的司機呼嘯而過,留下你獨自揮手的窘境;或是你也曾經在車內被壞掉的電鈴欺騙感情,被「趕時間」的司機過站不停;還是你曾經因為其他乘客的冷漠而留下任何不愉快的心情,那麼你應該懂我所謂的「緊張感」。

所以如果可以走路,我就不坐公車。我大概是政府呼籲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的一種另類抗拒者。但是現在的我不可能完全不坐公車。

今天台北下著一點細雨,公車上乘客都在打盹補眠。公車到站,兩三位乘客起身準備下車,忽然公車最尾端的座位傳出:「小姐,妳的東西沒拿。」的小聲呼喊,可能怕打擾了其他乘客的睡眠,所以聲音不大,但是帶著陌生人的關心。可是走在最後準備下車的小姐沒有聽見。

有些聽到呼喊的乘客抬起頭,看著事情的發展。這時另外一個聲音響起:「小姐,妳的東西沒拿。」還是沒有聽見,但是有更多的乘客注意到了這個小小的事件,於是第三個聲音響起:「小姐,妳的東西沒拿。」然後第四個、第五個聲音接續,有的溫和、有的急躁,但是都不希望小姐錯過她可能很重要的東西。已經走到司機座位後面一點點的小姐,在全車的乘客都注意到後,終於聽到這個聲音,轉過頭,開始走回到最尾端的座位拿東西。

而這時全車最應該注意到這個「小騷動」的公車司機,關上車門,離開了這個飄雨的站牌。司機睡著了?司機趕時間?乘客沒有說話,小姐沒有說話,司機沒有回頭,我也默默的把視線重新回到窗外。

今天的台北,今天的我,有一點進步,有一點退步。

台北還有我,都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我們都還需要那種即使別人妨礙到你,還是能一笑置之的從容。我們都還需要那種可以在飄著雨的街道,披頭散髮而心安理得的自在。我們也需要有那種在上班途中,數著你繞過幾個工地,被幾輛衝出來的車子擋道的幽默。台北、司機和我,沒有那麼趕,請放輕鬆。

羊男的迷宮:真正意義上的奇幻文學式電影

padesktop2_12801.jpg

大部分的人依據經驗都會覺得把文學敘事搬上電影螢幕,常常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尤其如果那部文學作品本身具有太大的影響力和感染力時,電影的改編常常很難滿足原始讀者的期待。對我來說,我也覺得要把文學巨著搬上螢幕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但是我的著眼點不在於電影中的人物是不是符合原著的形塑,我也不太在乎電影中的場景是不是符合原著的描寫,我甚至覺得改編故事乃至於結局,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問題。但是我仍然覺得很難的原因,是因為如果原著本身具有非常深刻的文學敘事技巧時,要如何讓這種似乎只屬於文字的魅力能夠躍然螢幕之上,要把這種文字間的弔詭表現成影像是非常不簡單的。目前我腦海中浮現的成功例子,大概是像「時時刻刻 The Hours」那樣的電影,小說本身就具有對於「戴洛維夫人」的後設文學趣味,而電影導演也讓影像敘事體現出對吳爾芙作品精神的致敬和模擬。

至於今天想要討論的奇幻主題,像是「魔戒」或「哈利波特」,或許電影人物、場景都「學」得和小說很像,甚至故事也照著小說基調走,但是對我來說這可能是成功的奇幻電影,卻都不是成功的奇幻文學電影,因為它們都沒有體現出小說中特有的筆法和結構。相反的,去年獲得國際關注的一部歐洲原創的奇幻電影:「羊男的迷宮」,反倒讓我看到了奇幻電影擺脫好萊塢式的「高潮迭起」模式,而在敘事手法上展現了文學作品中才容易出現的鋪陳、對比、象徵、諧擬、辯證的精彩。

有時候好萊塢式的商業電影確實是最好的娛樂,但是有時候我也不得不說我真的受夠了「三分鐘一個高潮」的拍攝模式。幹嘛什麼電影都需要高潮?難道就不能細火慢燉,難道就不能讓電影的元素之間可以有一種想像的空間、可以有一種空白的美感、或者可以有一種千迴百轉的樂趣嗎?當然,高潮式電影在觀眾接受度上是比較高的,連我自己也愛看,只是這種電影常常看著這個高潮就可以忘了前一個高潮,看完電影剛好可以把所有的高潮忘光光。而另外一種電影,則需要你不斷的回想前面的鋪陳,需要你自己去想像故事之間的對比,需要你自己去揣摩角色的心境,然後看完電影後你必須思考、說明、辯證,最終才能獲得電影的意義。

而「羊男的迷宮」對比於「魔戒」和「哈利波特」,就比像是偏向後面一種電影。「羊男的迷宮」取材了許多既有的童話、神話故事,也取材了西班牙內戰的歷史故事,編劇把這些題材鎔鑄為一個完整的新故事,然後在其中放入了許多具連結關係與想像空間的象徵元素。所以有許多影評會注意到「羊男的迷宮」的人物影射了西班牙內戰的某些政治現實,也有的影評會注意到片中那三個試煉參考了一些經典的童話、神話故事,而我們當然也可以花時間去討論片中真實與虛幻交錯的意義,或者是羊男造型、牧神形象所代表的慾望、理想、醜陋、美麗間的相輔相成關係。但是最重要的是,能夠造成這種多元的解讀,就是這部電影最成功的地方,只有運用了成功的敘事手法,才能造就這種文學式的象徵能量和想像之美。

padesktop2_1280.jpg

其實對這位拍過「刀鋒戰士」和「地獄怪客」的導演來說,「羊男的迷宮」展現的不同於一般奇幻電影的格局並不令我訝異,因為Guillermo del Toro在前面的電影中就嶄露出對於宗教犧牲題材、異教靈性主題的過人詮釋能力,即使在商業性的電影中也難掩那種特殊的風格。真希望當初基努李維的「康士坦丁,驅魔神探」也能夠找Guillermo del Toro來拍,因為這位導演在「羊男的迷宮」中那種對宗教傲慢的嘲諷、對於信仰自由的辯證,以及詮釋靈性生活中「痛苦、質疑、選擇、永生」四個階段的能力,都一再展現出令人動容的水準,而這種電影中隨處湧現的「詮釋」,正是「羊男的迷宮」精彩之處。

我很想再花更多的篇幅來詮釋「羊男的迷宮」裡面的各種象徵和意義,但是我必須就此打住,才能保留給觀眾自己去欣賞、去思想這部電影的樂趣,它是最近我看過的奇幻電影中,最具有文學性的非文學改編電影,也因而是這麼的餘韻無窮。透過「殘酷」、「童話」、「美麗」、「人生」四個主題的辯證,到底是殘酷人生、美麗童話;還是殘酷童話、美麗人生;亦或是人生即童話、殘酷亦美麗?在電影最後小女孩閉上眼的那一刻,一切都留給觀眾去想像。

二宮和也「貧窮貴公子」女僕照!

202407_518888107_npmavfoc.jpg

本季最新的日劇陸續在日本上檔,其中有兩部台灣也改編過偶像劇的漫畫:「貧窮貴公子」、「花樣少年少女」也將以日劇姿態登檔,前者主演的是二宮和也,後者主演的是堀北真希。對於二宮和也,我非常喜歡他參予演出的「溫柔時光」、「拜啟,父上樣」兩部日劇,「溫柔時光」深入人心的北海道季節光影,以及「拜啟,父上樣」裡神樂版的老街風情,都令人回味再三,而優秀的編劇與精采的演員更是近年來最優質的日劇製作。所以聽到二宮和也要去演「貧窮貴公子」還真的有一種很大的落差,不過看到這張網路上找到的女僕劇照後,我只能說,確實比周渝民要好看多了!或許下一部導演就找二宮和也來演演看真人版亂馬吧!

乙一的「Goth 斷掌事件」篇目隨筆


昨天介紹過:「在黑暗中等待」,今天就來繼續談談乙一。我很容易被書的外觀設計所影響。當初在逛書店看到「乙一」的這本「Goth-斷掌事件」時,就被它封面的那張擁有潔白皮膚,肉體卻似乎正在被支解的女性圖像所吸引,整個書是由暗沉的黑色襯底,邊緣鑲勘了一些也是暗色系的黃銅古典花紋,整體構圖上就是非常的末世華麗風,而隨著封面右方閃現手掌轉到書的背面,同樣是由黑色的襯底突現出那些不斷翻轉的潔白手掌的震撼力,也帶出本書的主題。

暗黑系Goth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但是簡單中也為讀者帶出「我」(男主角)、「森野」(女主角)兩位主角的主要形象和基本互動模式,從整本書來看是一篇很成功的開場白,不拖泥帶水,情節馬上就轉入高潮重點。而劇情中「我」對於「森野」所帶著的一點觀察、試探、陷害與拯救的公式,基本上也貫穿著整本「Goth-斷掌事件」。每次男主角都饒富興味、甚至有意陷害的看著女主角陷入危險,但是又再最後一刻拯救了她,我有看過一位網友形容這是「殺害森野補完計畫」,真的是太貼切了。

斷掌事件WristCut

這個故事從全書的架構來看,也是鋪陳的意義大於故事本身的劇情。除了描寫男女主角如何認識的機緣外,其實重點在於凸顯「我」的那種溫和而冷酷的異常邪惡,這種邪惡就跟書中其他的殺人犯一樣,不是帶著惡意要去復仇、陷害,只是單純的想要殺人、破壞。所以讀者看著「我」與書中其他殺人犯時,很難去討厭他們,因為他們心中其實很「純潔」,沒有憎恨、恐懼、忌妒等等讓人厭惡的情緒,這些人只不過是很單純的「異常」。所以看著「Goth-斷掌事件」時,讀者要時時小心著偵探隨時都有可能變成兇手的心理準備。

Dog

在「朱仔的空間」中看到「Goth」的介紹,看到他也是最喜歡這篇「狗Dog」覺得很有同感。「狗Dog」是我個人覺得本書中最精采的一篇,從第一段文字到最後一個字都充滿了詭計的能量。如果說綾辻行人的「推理大師的惡夢」是對於「敘述性詭計」的一種自嘲與賣弄,那麼「乙一」的這篇「狗Dog」就是一個有著嚴肅佈局、謹慎小心、又面面俱到的「敘述性詭計」創作。男女主角到了這篇反而變成了一個旁觀配角,但是也因為從主要的狗、小女孩、到「我」、「森野」所構成的四重視角,讓本篇的詭計可以顯得這麼精采。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是敘述性詭計,那麼看了這篇你就可以完全了解了!

記憶Twins

雖然「乙一」自己說這一篇是為了補足女主角的性格描寫才補上去的,但是我在閱讀時,卻覺得「記憶」不僅是全書中第二精采的篇章,而且在書中也具有很關鍵的轉折地位,即使是補上的故事,卻與其它每一個故事環環相扣,當你透過「記憶」了解了「森野」的過去後,你再回去重讀前面幾篇,將可以產生完全不同的感覺。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Goth」這本書雖然是由獨立篇章所構成,但是在編排上其實有顧及到全書的結構性,甚至可以用彼此篇章的呼應來構成某些全書的詭計感受,這也是「Goth」這一本「書」可以這麼好看的重要原因。

Grave

這一篇「土」放在精采大結局的前面其實有著一些緩衝的效果,它透過兇手不得不將人埋進土裡的那種「單純」的心理衝動,來帶出結局時男主角的心境,另外它也透過一對相戀男女的畸零結局,來對比最後一個故事的男女主角關係。比較可惜的是「土」的設定有可以玩味的地方,但是「乙一」在這一篇作品裡鋪陳的部分不若其他篇章精采,所以整個故事的衝擊力與感染力就減低許多。

聲音Voice

作為最後一篇故事,「乙一」在「聲音」中忽然轉入一個比較複雜的人際關係,從單純的男女主角互動轉入一個各自相連的四人互動,所以一路看下來的我,到了這一篇忽然會覺得有一點混亂,不過看到故事結局後再好好回味整篇故事,就可以發現這其實是一篇與「記憶」對比的故事,「記憶」中女主角的過去找到了出口,而「聲音」裡男主角全書壓抑的衝動也得到了宣洩。在看「Goth」時,基於一般「正常人」的心理,多少會對男主角有著一些期待與寄託,但是看到「聲音」的最後,當讀者看出男主角真正的面目後,大概也只能像女主角一樣說出:「你和我是完全不同的人!」這樣的感嘆吧!而這正是「Goth-斷掌事件」所營造的異色世界成功之處。

純愛乙一,「在黑暗中等待」第二個人

我開始喜歡上乙一,是從看了「Goth-斷掌事件」開始,我是一個很容易被獎項和評價所影響的人,但是那本書讓我第一次覺得即使沒有那些獎項的光環,「Goth」的故事與佈局仍然是一個會吸引住所有心中擁有黑暗面的人的致命黑洞。雖然許多評論家將乙一區別為黑、白乙一,但是即使在純愛的白乙一中,那種具有致命吸引力的黑暗元素仍然是構成乙一小說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

後來我看了所謂白乙一的「Calling You」這篇短篇作品,詭奇的背景、純潔的愛情加上命運的衝擊,讓我體會到了乙一作品之所以如此吸引我的地方,乃是在於故事與架構中那些因為矛盾而不斷衝突的元素,一個正經八百的讀者可能會覺得乙一的故事真是亂七八糟,但是如果反求內心,這些矛盾不可調和的景象,其實正是許多人(起碼有我)內心的真正風景,而乙一用整篇作品的力量來凸顯出對現實的模擬象徵,並且透過小說人物的行動反思,為這種現實的窘境帶了了不能算是調和,但起碼是安慰的洗滌作用。

這三天,我則趁著早上上班通車的空檔,閱讀了乙一的小說作品:「在黑暗中等待」。乙一是我覺得不只具有描寫的功力,而且又很善於鋪陳的一位作家,而這樣的作品實在太適合利用像早上通車這種時間來閱讀了。這不是說作品本身不夠深奧,相反的,正是因為乙一文筆具有深入淺出的特色,能夠在最平常的筆調中帶出感人的力量,所以你可以邊站著等車,邊流暢的進入書中的世界。另外也因為乙一的故事架構層次分明,每一個段落的節奏和長度也掌握得恰到好處,所以每天花上一個小時閱讀一個段落,然後經由每個段落不同的脈動帶來的驚喜,讓我可以為一天的早晨開啟一個美好的心情。

「在黑暗中等待」維持這乙一出場人物數量精簡的特色,透過簡單的雙人互動帶出整個故事的劇情。整篇作品的敘事交替著男生、女生兩個視角,躲在女生家中的男生不說不動,靜靜的觀察著女生的生活世界,默默的付出他的細心與關心。而失明的女生從懷疑、發現、試探到接受,因為男生的闖入而打亂了自己的節奏,但也重新的蛻變出新的人生。

或許因為我也是一個很「宅」的人,所以乙一小說中那些不善處世、自我封閉,但是卻又是最純真善良的角色總是特別心有戚戚焉。就像「在黑暗中等待」的男生那種無法隨心所欲的融入群體的心態,又或者像女生那樣因為失明而覺得自己一個人最安心的封閉,他們都無法接受自己的缺陷而產生了自卑、退卻的自我厭惡心態,但是他們卻又能夠無條件的接納別人的缺陷,即使他們對於付出愛的行動是顯得那麼笨拙,但是心情上卻是最真誠無條件的付出。所以當兩個人碰到一起的時候,他們都從對方身上「看」到了自己,也認識了自己需要的只是一個懂得自己、和被自己所懂的人,才能夠在這個格格不入的社會中擁有繼續活下去的勇氣。

「在黑暗中等待」的第二個人,他/她或許沒有辦法帶我走出黑暗,但是可以陪我一起度過人生中每一個黑暗的時刻。他/她或許沒有辦法給我任何實質上的幫助,但是即使只是默默對坐,卻仍然可以為我帶來黑暗中溫暖的刻度。故事中的他與她找到了對方,而現實中的我們,則可以帶著希望繼續在黑暗中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