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魔亂舞中的警世哲學:惡靈古堡3\毀滅倒數28週\活死人黎明

有一個恐怖的「東西」在那邊,我們必須逃離它或打敗它,這是恐怖片常見的一種劇情模式。而「那個東西」在電影裡一種極端的展現是東方電影裡幽怨女性的復仇型態;它的另一端則是西方電影裡展現男性權欲之極致的殺人魔型態。恐怖片裡常常會蘊含警世的哲學,這是我喜歡看恐怖片的原因之一,例如女鬼作亂常常隱藏著一個社會的悲劇、果報的輪迴,主角必須用自省、贖罪、理解原諒的態度來讓女鬼安息;而殺人魔在瘋狂的行徑中,常常會把角色們的卑懦、忌妒、自私等負面的人性情慾引發出來,只有當主角重拾光明與純淨的勇氣後,才能封印或逃離被權欲所吞噬的魔王。

殺人魔型態是歐美電影常見的模式,就拿「惡靈古堡3」來看,在經歷了前面兩集的活死人肆虐後,人類似乎也慢慢的找出了苟延殘喘的方式,這時人類原本被「恐怖」所引發的同仇敵愾與短暫團結也開始瓦解,於是有人開始畜養被感染的殭屍狗來當作掠奪生存者的工具,而幕後的科技公司也從想要遏止病毒擴散、消滅病毒的目的,轉變為想要控制活死人,讓牠們食人的慾望可以被剋制,進而成為永不休息的廉價勞工。當然,這種自私的想法在西方恐怖電影中必定會導致權慾的反噬,也因此成為魔王的科學家,在擁有「犧牲」勇氣的配角們,以及幾近於「中性」的基因改造女超人的夾攻下,終歸要臣服於這種純潔的宗教情懷之下。

活死人系列電影中表現的是一種很特別的殺人魔故事,它們通常都是用多數擴散來營造末日氛圍,並且這些殺人怪物前一刻都還可能是你的親密愛人,比較有野心的歐美導演,就會利用這類型恐怖片裡的純潔宗教情懷,進一步的去探索基督宗教的一個更核心的命題:「人類的原罪」。就像是「毀滅倒數28週」中,人類在狂暴病毒肆虐英國28週後,回到英國打造了一個時時受到監視控管的重生堡壘,吸取了過往失敗的經驗,這個堡壘用嚴格的檢驗規則來篩選「乾淨」的人類,可是因為「愛」,所以兩姊弟逃出堡壘,並帶回自己已經受到感染的母親;因為「良心」,所以父親試圖祈求母親的原諒,但也因此感染了狂暴病毒;於是原本乾淨封閉的堡壘瞬間瓦解,而身為控制者所能做的只是再一次的篩選、清除污染者;但是這樣的篩選,最終還是在姐弟「親情」下,讓病毒擴散出了英國。

這是人類的自大與上帝的懲罰,傳統的巴比倫塔故事。也像是舊約裡屠殺埃及的上帝之怒。人類所創設的一切價值與教條,在末日來臨時終歸要被重新檢驗和洗牌,所謂的普世價值,會不會帶來另一場屠殺和毀滅?在這樣的弔詭中,或許只有維持最純淨堅定的信仰,那麼真正的結局才會是歸向上帝而非撒旦。

和塑造救世英雄價值的「惡靈古堡3」相比,帶著宗教性末日預言的「毀滅倒數28週」當然更有深度,不過我比較喜歡像「活死人黎明」這樣的黑色小品。對觀眾來說,這部片嗜血的程度絕對會為你帶來瘋狂的快感,而影片中被困在超級市場的人們,不斷的犯錯但也不斷的學習,他們必須運用智慧逃出生天,整個磨難的過程中有著忌妒與自私,但也有著寬容和犧牲,歷經各種恐怖的人們似乎都有所成長;但是這部電影巧妙的地方在於,入鏡時整個世界早就被活死人所佔據,似乎這才是「正常」的世界,而電影最後出鏡時,以為逃出生天的人們,投向的不過是另一群活死人的懷抱,因為這就是「正常」的人生。

明日依然留存的畫面記憶(影評:明日的記憶)


「那個大雪的夜晚,當我一個背轉身; 我和林沖既是生離,也是死別了。」我一直記得「夜奔」中的這段旁白與畫面,總覺得那一幕戲承載了整部電影的重量。有些電影裡會擁有這樣的場景,它們會好像忽然跳出了敘事的連續性,然後在一個充滿凝聚力的鏡頭中,道盡千言萬語;這就好像原本可能是一句平鋪直敘的散文,但是加上一個精心推敲的頓點後,卻可以斷成一首詩。

一位朋友跟我說在看「東京物語」時,最有感觸的一幕是老婆婆過世後的清晨,全家人發現老爺爺不見了,後來在一個路口找到了獨自一人的老爺爺,老爺爺只開口說了:「好美的拂曉,今天應該也會很熱吧!」就又慢慢的走回家去。我自己在看小津安二郎這部經典名作時,則是對結尾時寡婦步過老爺爺窗前,說了句:「很寂寞阿!」的畫面,久久無法釋懷。與其說這是導演將鏡頭、演員、劇情、表演凝縮到極致的藝術手法,不如說這些電影裡誕生的畫面,即使只有短短幾秒,卻承載了一份人生的重量。在「東京物語」裡這是對人情冷暖的理解,但是釋懷中卻又免不了淡淡的惆悵,在苦澀的滋味中卻又因為自然的光景而帶著一層美感。

最近看了一部日本電影:「明日的記憶」中,也有這樣情景交融的畫面。在電影的最後,男主角在要完全尚失記憶前,來到與女主角當年定情的陶窯,獨自一人住了一晚,回憶起了當年的點點滴滴,第二天清晨,下山的路上遇見來尋他的女主角,這時男主角已經完全忘記女主角了,但是他還是因為擔心她獨自一人在山中,所以約她一起下山;下山的路上,走在後面的女主角終於忍不住哭泣,這時候導演的鏡頭靜靜的停留在女主角哭泣的身影上,然後女主角慢慢的平靜,眼睛溫柔的看著前方,於是鏡頭往前轉動,只見男主角默默的站在距離幾步外,側著半身,回頭充滿關心的看著陌生的女主角,手上握著之前為女主角所做的陶杯,然後等待女主角情緒平復後,說了一句:「走吧!」,最後鏡頭拉遠,照著兩人一前一後,在風光明媚的清晨山谷中,走在當年兩人亦曾同行的吊橋上。

我們可以為這樣的一幕戲找出許多意在言外的解釋和故事,但無疑更好的方法就是在記憶中去保留這樣的畫面。這是畫面勝過語言的時刻,有些人收集名言錦句當成座右銘,而我喜歡收集這些電影裡的經典場景當做人生的座右銘,在各種離別、孤獨、失意挫折或需要激勵的時刻,心中就會不自覺的浮現這些經典的畫面,然後它們的意義就會在回憶中不斷的飽滿豐富。

"不能說的秘密"電影隨筆

「不能說的秘密」觀影的過程是很令人興奮的,因為我確實很喜歡周杰倫,而「藍色大門」更是一部常常在我心中被想起,就好像是昨天才看過的電影。所以因著許多私人的喜好,在看「不能說的秘密」時,那種感動、期待、歡笑的心情,沒有辦法用任何理論與技法來說明。

我對於周杰倫上一次主演的「頭文字D」完全沒有任何感覺,即使我那時還是很喜歡周杰倫,可是什麼秋名山、賽車、AE86對我來說,就好像是另外一個世界的東西,看起來很有趣,但是也就僅此而已;雖然,我很喜歡岩井俊二的「花與愛麗絲」,但是來到「頭文字D」的「花」,卻讓這部中港日混種的電影更顯得宛如另外一個地球的故事。但是「不能說的秘密」即使等級上類似「頭文字D」這樣的商業類型片,即使故事與架構停留在中規中矩、保證賣錢的層次,可是聽到熟悉的歌手彈著鋼琴、看到熟悉的演員帶著「藍色大門」中的笑容、逛到熟悉的淡水紅樓,一種自在放鬆的情緒就會隨著前半部淡淡的愛情故事展開。這很像「藍色大門」、「黑暗之光」、「晴天娃娃」等國片中某些部分的觀影經驗,背景是你熟悉的生活環境,音樂與演員都淡淡的、慢慢的在這些風景中流動,你會因此想起很多事情,回憶起很多自己的故事,你會像是在看電影,但也像是在翻動自己的人生相簿。「不能說的秘密」有補捉到這種光與影的感覺,雖然沒有像前面的那些國片那麼深刻的切入我的記憶之中,但仍然是一次很舒服的觀影經驗。

果然,一切還是因為我喜歡周杰倫。我看到有影評說電影裡「鬥琴」的那場戲有可能是取材於「海上鋼琴師」,我自己看電影的當下卻完全沒有這樣的聯想,或許因為「海上鋼琴師」是我太喜歡的一部電影,那部片子中的鋼琴鬥法是那麼的經典、流暢,Ennio Morricine譜寫的音符又是那麼的深入人心,相比之下「不能說的秘密」中的鬥琴震撼力就顯得不足以撐起這部電影,當然,那場戲在電影中也不過是眾多過場的情節之一,我反而比較震撼、關注於這整部電影和華語電影市場的「鬥琴」。「海上鋼琴師」中的男主角「1900」用無師自通、隨興不羈、玩弄類型與創意的手法彈出一曲一曲令人驚艷的鋼琴作品,而「不能說的祕密」裡的導演,也明顯的在擺弄他對於電影類型的某些觀察,穿插了許多熟悉、古典的橋段,很保守、但是很自然,很拼貼、卻又很完整,導演沒有去做顛覆類型的實驗,而是讓各種類型在這部電影中成為情節,然後突顯自己確實具有掌鏡、敘事的能力。

電影中的鬥琴還不到讓人驚艷的程度,但是絕對有那麼一點點驚訝,就如同這部電影一樣。電影中的男主角可以模仿對手的琴法,也可以向對手一樣玩弄一點點即興,有時候做出一點點挑戰,但是最後也能在交織的琴聲中達到一種和諧。戲外的世界,這部電影與導演是否也能在類似的挑戰中獲得掌聲、激起漣漪,甚至得到那份送給女主角的琴譜呢?看完電影,好像真的可以有著那麼一點點期待,而造成這個期待的原因,比起電影中的鬥琴還更令人興奮與感動。